從抖音、今日頭條、UC頭條等內容型產品看如何出海?

在移動互聯網出海進入內容型產品主導的階段,本文嘗試分析內容型產品出海的底層邏輯,探討如何打造一款成功的出海內容型產品。



2018年是中國互聯網出海的新階段,我們可以從3個出海產品的動態(tài)看出一些新趨勢。


第一,今年第一季度抖音海外版Tik Tok登頂App Store下載榜首。


根據Sensor Tower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今年第一季度Tik Tok全球下載量達4580萬次,超越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等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iOS應用。



Tik Tok在越南和日本的iOS市場排名第一


第二,數年前全球用戶就破10億的SHAREit(茄子快傳)宣布收購印度南部排名第一的OTT平臺FastFilmz,又宣布與Times Music合作,從而獲取多種印度方言的視頻和歌曲等內容,悄悄開始其工具向內容平臺轉型升級之路。




第三,起點國際(Webnovel)的出海成績帶動網文出海。截至5月底,起點國際已上線多種題材原創(chuàng)英文作品3500部,英文翻譯作品150余部,累計訪問用戶超1000萬,受此影響,國內多家網絡文學平臺紛紛出海。


以上3個出海產品的動態(tài)看似無關,但都反映中國內容型產品出海動作頻頻,移動出海產品進入內容型產品主導的新階段,有些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,有些還在努力探索出路。


內容型產品出海的難點在于需要了解當地用戶的內容消費習慣、熟悉當地文化等,這對于不了解國外文化環(huán)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來說是個挑戰(zhàn)。


無論是工具型產品轉內容型平臺,還是網文、短視頻等內容型產品出海,都需要思考怎樣才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本地化之路。






一、什么是內容型產品


首先,有必要界定一下內容型產品是什么以及有什么類型?


互聯網內容指文字、圖片(漫畫)、音頻和視頻。內容型產品就是通過提供文字、漫畫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等內容服務的產品。


根據筆者的認識,按照內容形態(tài)可將內容型產品可分為四類:


第一是文字內容產品,包括文字閱讀類產品和資訊類產品。


文字閱讀類產品主要是小說類產品,比如閱文集團的起點國際(Webnovel),還有深受海外年輕用戶歡迎的對話式小說代表Hooked等。資訊類產品比如今日頭條海外版TopBuzz、UC頭條海外版UC News等。




第二類是圖片與漫畫內容產品。比如像國內快看漫畫這樣的漫畫類產品,國外的Tapas等產品。




第三類是視頻與直播類產品,包括視頻產品和直播產品。其中視頻產品又分為長視頻和短視頻。長視頻比如國內的優(yōu)酷、愛奇藝、騰訊視頻,短視頻比如火遍國內外的抖音及其海外版Tik Tok。


第四類是音樂類和音頻類產品。音樂類產品比如國內的QQ音樂、網易云音樂等;音頻類產品比如喜馬拉雅等。




二、內容型產品底層邏輯


筆者經歷過兩款內容型出海產品,我認為內容型產品底層邏輯是內容生產——內容分發(fā)——內容消費(變現),打造一款成功的出海產品需要從這三個環(huán)節(jié)進行思考。




1、內容生產


內容生產主要解決內容來源的問題,怎樣持續(xù)為用戶提供內容滿足需求。內容是內容型產品安身立命的根本,怎樣強調它的重要性都不為過。


按照內容生產方的不同,可分為用戶原創(chuàng)內容(UGC)與專業(yè)生產內容(PGC),后來隨著對UGC內容質量的把控,又產生了專業(yè)指導下的UGC內容(PUGC)。


對于內容型產品來說,根據其平臺的定位,在內容生產方式上會有所側重,但對于大部分內容平臺來說,理想的內容生產模型應是以大眾化的UGC為底層,專業(yè)指導下的UGC,即PUGC為中層,高質量內容的PGC為頂層。


針對這三種內容生產方式,這里討論內容型產品出海怎樣在海外持續(xù)進行內容生產,滿足用戶需求。


1)PGC內容,如何又多又好又快的接入內容?


2016年被稱為“內容創(chuàng)業(yè)”元年,隨著今日頭條在國內的成功,很多出海的中國公司,紛紛將頭條這種新聞聚合模式搬到海外。


以印度市場為例,UC News、News Dog以及被獵豹收購的新聞分發(fā)平臺News Republic等激烈競爭。


跟國內遇到問題一樣,這些新聞聚合類產品同樣在印度市場遇到版權爭議,很多印度主流媒體禁止它們轉載其文章,成為平臺發(fā)展的阻礙。拓展海外PGC內容不僅能夠獲得新聞機構授權內容,更通過宣傳正版內容樹立品牌形象。




筆者認為,對于PGC內容獲取有幾個關鍵點:


首先,分析并把握CP(內容提供方)需求,通過雙贏的利益分成方案獲取內容。


以新聞聚合類產品為例,平臺需要PGC內容,CP方需要流量和收益,通過制定合適的分成比例與CP方分享廣告收益就成為一個方式。


其次,網羅本地商務人才,接入更多CP內容。


確定合作方案后需要本地商務人才拿下更多CP方,減少跨文化交流的阻礙。內容接入流程標準化流程化并不斷改進,提高內容接入速度。


因此,只有又多又好又快接入內容,才能在這個PGC內容爭奪中獲勝。


2)UGC內容生產


需要思考兩個問題,一是如何實現內容的冷啟動,二是如何進一步促進用戶生產更多高質量的內容,即在UGC基礎上向PUGC轉變。


我們可以從Tik Tok在日本市場的成功得到啟示,相比大部分中國出海者首選的印度和東南亞,日本市場由于種種因素對中國企業(yè)來說更困難,因此Tik Tok成功很有借鑒價值。




雖然Tik Tok花費超過數億投放預算,但其在日本流行更多是因為在KOL和達人引入的成功。


拿下擁有400萬Twitter粉絲的藝人Kinoshita Yukina(木下優(yōu)樹菜)是一個重要標志,之后像常年霸榜日本Oricon公信榜前三的女子偶像團體E-Girls等其他藝人開始成為Tik Tok用戶,這些明星用戶不僅自帶粉絲,帶來大量的年輕種子用戶,而且?guī)砀嗝餍怯脩簦龠M內容生產的良性循環(huán)。




筆者認為,實現內容冷啟動,通過海外網紅和明星等KOL資源帶動內容生產是比較快速可行的方法。


因為這些KOL是當地文化的代表,擁有粉絲基礎以及內容渠道。某種程度上說,能夠努力得到本地KOL的認可,能夠初步說明產品具備成功的可能性。


注意!我這里指的是產品得到本地KOL認可并不是簡單地用錢搞定,錢當然是必要的,但花錢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。


國外的網紅除了錢,比較看重合作是否符合其調性,是否認同你的產品,他們不會做出傷害粉絲的行為。因此,在合作中要具備耐心、恒心和同理心,讓他們了解產品,尊重不同文化,展現出合作的誠意。




3)從UGC到PUGC,如何促進原創(chuàng)用戶生成更多高質量內容?


在實現那內容冷啟動之后,TikTok通過一系列運營活動來實現這個目標。


在今年2月16日至3月9日期間,TikTok日本運營團隊舉行“TikToker挑戰(zhàn)賽”,鼓勵用戶在“時尚”、“舞蹈”、“搞笑”、“才藝”及“技術流”這幾個標簽下發(fā)布視頻。


獎勵就是每個標簽下最受歡迎的短視頻,都有機會在3月19日至25日期間登上澀谷最繁忙的十字路口的4塊大型廣告屏幕。




這樣的曝光機會對日本的TikTok用戶極具吸引力,因此很多用戶都積極參與。根據日本媒體報道,截止3月9日,5個標簽下面的短視頻投稿已經超過6萬,觀看數也超過3億。


曝光獎勵其實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運營手段,通過“TikToker挑戰(zhàn)賽”可以達到以下三個目的:


一是引導內容生產方向。


TikTok的定位是年輕用戶的短視頻平臺,平臺希望用戶產生更多關于“時尚”、“舞蹈”、“搞笑”、“才藝”及“技術流”這些標簽的內容,通過這個活動能更多刺激這些內容生產,強化平臺內容的屬性;


二是刺激更多內容生產。


登上當地最大廣告屏幕的曝光獎勵,其實是利用人性的虛榮心來驅動用戶生產更多內容,另外日本社會是個“抱團”現象明顯的國家,容易受從眾心理影響,利用這種特性達到促使用戶生產更多內容的目的;


三就是促使用戶生產高質量內容并留在平臺。


用戶來到一個平臺生產內容,是希望自己的才華得到更多人的認可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怎樣讓優(yōu)質內容得到更多曝光機會呢?


一般來說是APP的Banner位置展示。什么?Banner位置還不夠,那就讓我們上曝光量最大的廣告屏幕。為了有機會上廣告屏幕展示,用戶會產出更多優(yōu)質內容,同時獲得更多粉絲和朋友。


下次為了吸引更多粉絲,用戶會產出更多優(yōu)質內容,而粉絲多了,用戶就會留下來生產更多高質量內容的機率就更大了,形成良性循環(huán)。


提高UGC內容質量除了曝光獎勵,還有榜單激勵等手段。



(Webnovel上的原創(chuàng)推薦票榜)


這些方法出現面臨的共同場景是,當產品實現內容啟動并有了一定的用戶基礎后,需要解決用戶沒有了內容創(chuàng)作的新鮮感之后,怎樣持續(xù)激勵其生產更多更好優(yōu)質內容的問題。


因為當用戶在內容平臺生產內容沒有得到關注,慢慢會失去創(chuàng)作的熱情和積極性,這時候就需要利用這些方法,來滿足用戶的虛榮心和榮譽感,從而激勵其持續(xù)生產內容。


能否引導提高內容生產者持續(xù)產出高質量內容是決定一款內容型產品成敗的關鍵,限于篇幅,我將在后續(xù)文章中展開說明。


內容生產的目標是構建一個理想的內容生態(tài),實現內容的冷啟動是第一步,可以是通過接入PGC內容積累內容,或通過KOL資源實現內容冷啟動。


之后需要通過運營手段引導底層的UGC向中層的PUGC轉化,在刺激普通用戶生成更多內容同時提高內容的質量。


但是,以上手段都是精神層面的激勵,中國互聯網企業(yè)在出海過程中,面對不同的市場,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與用戶的需求采用不同方式。


比如,印度市場整個互聯網環(huán)境還不成熟,除了精神激勵,還需要實在的物質金錢獎勵,這也是像UC News等平臺推出自媒體激勵計劃的原因。



UC News的自媒體激勵計劃


2、內容分發(fā)


當內容平臺在內容生產上積累了大量本地化內容之后,下一步就是怎樣將合適的內容匹配給合適的用戶。


這個問題會隨著平臺內容的增多和用戶增長后變得越來越迫切,因為這時候平臺內容普遍會出現同質化冗長的弊病,用戶會漸漸失去耐心和興趣。


加上隨著海外移動互聯網發(fā)展,用戶可以選擇的文化娛樂產品豐富多樣,從新聞聚合產品到網絡文學、從直播到短視頻等,無論是在歐美日發(fā)達地區(qū),還是在新興的印度東南亞等國家,中國互聯網企業(yè)不僅面臨其他出海產品的競爭,還要與本地或國際巨頭爭奪用戶時間。




1)怎么樣在面對文化差異的海外環(huán)境中,快速匹配合適用戶以合適的內容呢?


我們還是從抖音海外版Tik Tok的成功得到啟示。與國內的抖音一樣,Tik Tok也是采用算法推薦的分發(fā)模式,其在日本的成功很大部分原因也歸功于它的算法推薦模式。


算法推薦本質上就是通過標簽做用戶和內容的匹配,采用這種方法,可以很好地解決海外各國的文化差異對內容分發(fā)的影響。




2)內容分發(fā)是連接內容與用戶的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,除了要解決用戶端怎樣將合適的內容呈現給合適的海外用戶的問題,還需要考慮內容分發(fā)方式對內容生產者影響。


無論是抖音海外版Tik Tok,還是今日頭條海外版TopBuzz,都貫徹落實字節(jié)跳動的推薦算法模式。是不是算法推薦就能解決內容分發(fā)所有的問題呢?


下面我們通過對今日頭條海外版TopBuzz分析來看這個問題。


TopBuzz在2015年8月就上線了,可以說是字節(jié)跳動最早的出海產品,比Tik Tok經過更長時間的市場驗證。


雖然在2017年Google Play 最佳應用評選中,TopBuzz與TopBuzz Video兩款應用,分別獲得巴西年度最受歡迎應用和美國年度最受歡迎應用,初步證明算法推薦模式依舊在海外吃得開。


但現在制約TopBuzz進一步發(fā)展恰恰是它們的智能算法推薦,在Google Play上用戶的負面評論,很多都是批評TopBuzz上面泛濫的假新聞,而現在美國民眾對假新聞依舊十分敏感。




也正是因為這個因素,TopBuzz直到現在都沒有獲得美國主流媒體的認可,限制其進一步發(fā)展。


算法推薦的弊端不僅影響用戶端,也會對內容生產者產生不好影響。筆者曾參與多個出海新聞聚合產品的自媒體計劃,在多個平臺注冊自媒體號并發(fā)布同樣的內容,其中就包括TopBuzz。


經過多次內容發(fā)布的驗證,我發(fā)現同樣的內容在TopBuzz基本得不到閱讀和評論,其他平臺因為有人工優(yōu)質內容的推薦機制,新手用戶也能得到曝光的機會。


而TopBuzz對算法推薦依賴過多的方式使得像新手用戶等部分用戶的優(yōu)質內容得不到算法的推薦,不利于激勵用戶在TopBuzz持續(xù)產出內容。


因此,我認為內容分發(fā)除了依靠算法推薦,還需要人工推薦進行干涉,不僅能夠把控內容質量,減少類似假新聞等劣質內容泛濫,而且能夠通過對高質量文章的篩選和人工推薦,給予新手等內容生產者更多機會,以彌補算法推薦的不足。





3、內容變現


內容消費對于用戶來說就是消費內容的過程,對于平臺來說就是怎樣通過內容進行變現的問題。內容型產品變現的方式多種多樣,比較典型的是廣告和付費閱讀兩種類型。


廣告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變現方式,適合對內容質量要求不高的內容型產品,在積累一定流量后通過出售廣告位進行盈利,比如新聞聚合平臺UC News在內容詳情頁放置廣告與內容提供方分成等方式。


對于依靠售賣高質量內容的內容型產品來說,付費閱讀則是盈利的主要方式,像起點國際(Webnovel)等網文平臺。從兩者內容變現要點上看,前者靠“數量”,后者求“質量”。 


內容型產品變現要根據自身產品特點以及具體面對市場順勢而為,但是可以看到很多企業(yè)存在盲目追求用戶增長、忽視用戶實際需求等誤區(qū)。

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下面我將通過分析對比兩款小眾的海外產品,分析內容型產品變現的正確姿勢。


案例:Great Jones Street之死和Rocket Post Live之興




Great Jones Street是美國一款向用戶提供短篇小說的閱讀產品,題材覆蓋情愛、驚悚和冒險等。


創(chuàng)始人Kelly Abbott于2016年創(chuàng)立Great Jones Street這個品牌,Abbott認為現在市面上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“小說愛好者之家”,就像Spotify之于音樂愛好者,Netflix之于狂熱追劇粉絲。


秉承向讀者推薦最好的小說和最好的作者信念,Abbott立志要把Great Jones Street打造成小說界的Netflix。


由于創(chuàng)始人在小說領域有一定的人脈,因此在作品和作者的積累有優(yōu)勢。Great Jones Street沒有采用UGC的方式,因為她們不想為了作品數量而犧牲作品質量,并且在高質量作品的獲取速度上快于市場上的競爭對手;


創(chuàng)作者是內容生產的關鍵,在處理與作者的關系上,她們不僅通過自家平臺連接作者和讀者,更積極讓作者參與他們的事業(yè),讓作者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,不斷增加作者數量。


因此,Abbott很有自信對外宣稱Great Jones Street擁有線上最大的高質量小說內容庫。此外,Great Jones Street與海外流行的新興內容發(fā)布平臺Medium達成合作伙伴關系,通過Medium這個高質量平臺加速內容的分發(fā)。


創(chuàng)始人想將Great Jones Street打造成小說界的Netflix


雖然Great Jones Street在內容生產和內容分發(fā)取得成績,而且創(chuàng)始人在籌集資金、培養(yǎng)團隊和吸引原創(chuàng)作者上做得不錯,但在變現上做得不好,沒有獲得足夠的訂閱用戶,用戶訂閱費用收入連最基本的運營支出都支撐不了,導致項目失敗,創(chuàng)始人宣布于2017年12月31號下架APP。


當我們復盤這個案例,可以看出Great Jones Street之死直接原因是沒有形成足夠規(guī)模的付費用戶群,導致入不敷出。


怎樣解決這個問題?讓我們先把目光轉向印度市場,或許我們可以從Rocket Post Live之興中得到答案。


隨著印度智能手機普及,刺激了用戶對新聞內容的需求,這也是很多中國新聞聚合類產品出海印度的背景。


不同于UC News或Newsdog等中國出海印度新聞聚合類產品,Rocket Post Live 團隊,并沒有開發(fā)自己的APP,而是通過 WhatsApp,類似印度的微信,開辟了一個頻道來傳播本地的新聞內容。


Rocket Post Live 的創(chuàng)始人叫 Shivendra Gaur,整個創(chuàng)業(yè)團隊加上他自己共6個人。他們每天會通過 WhatsApp 的 Broadcast 推送「新聞摘要」,每晚 8 點,他們還會推送時長為 8 分鐘的視頻,內容是當天重要新聞的合集。


在內容變現上,截至2017年中旬,他們成功獲取超過11400 名用戶,其中付費訂閱用戶有大約 8000 多人,付費率超過70%,付費用戶需支付 1 年 100 盧布(約 1.5 美元)的訂閱費用。


Rocket Post Live在印度一年收入可超 12000 美元,已經達到發(fā)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了。要知道,印度市場目前的付費率和付費水平是非常差的,能夠在內容變現上獲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。



Rocket Post Live為本地民眾提供優(yōu)質當地新聞的推送內容界面,樸實無華但滿足用戶需求


內容型產品由于其文化壁壘,對中國互聯網企業(yè)來說更是困難,然而通過以上本土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成敗對比,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內容變現的啟發(fā)。


1)深耕本地市場,抓住并滿足用戶需求。


Great Jones Street之死多少讓人有些意外,但是一手好牌打爛的人比比皆是,根本原因是沒有抓住并滿足用戶需求。


他們對于美國用戶的小說消費需求了解不夠深入,雖然意識到用戶對移動化趨勢小說閱讀的需求,但沒有更進一步挖掘。反觀Rocket Post Live,從一開始就專注服務于當地民眾的新聞消費剛需,因此即使在付費率極差的印度農村依然取得亮眼成績。


對于中國內容型產品出?;ヂ摼W企業(yè)來說,要培養(yǎng)并形成足夠規(guī)模的付費用戶群是存活和盈利關鍵。


在一開始沒有確定目標地區(qū)和目標用戶情況下,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快速試錯,快速確定并聚焦目標市場。


深耕本土市場,研究當地用戶需求,圍繞培養(yǎng)一批付費用戶制定運營推廣策略非常重要,特別是針對海外市場。


這是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差異所決定的:


第一,相比國內的用戶,海外的用戶往往更加樂于與開發(fā)者溝通,他們愿意將自己體驗產品的感受與質疑寫進郵件反饋給開發(fā)者。因此,用戶的這種特性更有利于中國的開發(fā)者深挖本地市場,服務并培養(yǎng)好自己的第一批忠實粉絲,立足市場并擴散影響力。


第二,海外市場的應用發(fā)布渠道相對單一、規(guī)則比國內的應用市場更加透明,能夠為中國出海的互聯網公司,特別是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提供相對健康的競爭環(huán)境。因此,出海企業(yè)可以更加專注于滿足本地用戶的需求本身,打磨好產品并快速迭代,從而由點及面占領市場。


2)結合自身優(yōu)勢,集中資源單點突破。


雖然Great Jones Street擁有不錯的內容生產和分發(fā)資源并且雄心壯志,主流的小說類型都做,然而恰恰是“大而全”的內容策略分散了他們的精力,沒能形成一個有特色的平臺,這在以主打特色的海外小說產品競爭中是大忌。



Great Jones Street小說類別繁多,沒有主次之分


而Rocket Post Live只有6個的小團隊,資源非常有限,但正是基于對當地用戶需求的了解,發(fā)揮對本土新聞熟悉的特長,做好滿足當地人的高質量新聞才能成功。


對于很多中國內容型產品出海來說,技術與資金是優(yōu)勢,在確定內容策略后通過資金獲得更多頭部的內容,通過技術更好地滿足用戶個性化內容需求是取得成功的關鍵。


3)因地制宜進行內容變現的探索。


海外互聯網環(huán)境與中國千差萬別,很多模式不能生搬硬套,因此結合當地現狀進行內容變現模式的適配是必要的。


比如起點國際(Webnovel)立足VIP付費閱讀制度成功經驗,也為海外讀者量身打造符合當地的付費閱讀模式。


除了常見的按章付費模式,在付費率較差的地區(qū),比如印度等,通過觀看廣告解鎖付費閱讀章節(jié)模式以及Wait or Pay模式(即在更新后第一時間觀看則需付費),不僅能夠滿足用戶需求,產品也能找到合適的變相模式。


對于平臺和用戶來說是雙贏,形成一個良性的發(fā)展。



海外用戶在起點國際(Webnovel)看網文可通過觀看廣告解鎖付費閱讀章節(jié)模式




最后


海外用戶對內容的需求是中國互聯網企業(yè)出海的機會,筆者認為,出海者要結合具體的出海國家從內容型產品底層邏輯即內容生產——內容分發(fā)——內容消費(變現)進行思考,快速試錯和迭代,相信2018年會有更多成功的出海內容型產品出現。


更多的運營學習干貨,請繼續(xù)關注135編輯器。


文章申明:本文章轉載自互聯網公開渠道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
文章評價
登錄后可以評論
立即登錄
分享到